中華職棒的兄弟象隊歷史悠久,截稿前,仍在努力衝擊本賽季冠軍,作為球員比賽背後重要推手,體能教練李尚儒的名字或許大家不那麼熟悉,但他從球團防護員一路競競業業至體能教練的成長歷程,是不少有志於相關產業人士極佳的借鏡,就請跟著HAVFIT一起認識他的故事。

與運動的不解之緣
李尚儒教練說道,自己學生時期沒想過當運動員,雖然很喜歡看籃球或者棒球比賽,但自己身材瘦小,打球又不符家人期待,直至國中田徑隊來校招募,才至此離不開運動。即使高中轉讀普通班,還是每天利用早自習或者輔導課時間參加練習。
考上台北體院、就讀體育與健康學系之後,李尚儒致力於培養一技之長,畢業後再接再厲取得運動傷害防護員證照,從軍旅生涯到東泰高中籃球隊服務,再於因緣際會下進入中華職棒的兄弟象隊,李尚儒都在相關領域一門深入、貢獻所學。

「我的生活原本就離不開運動,來到中信兄弟後更是如此。看著恰恰、鴻文這些選手站在面前,我壓抑自己如球迷一般的興奮心情,專注在熟悉環境跟工作上。」
運動傷害防護員的產業前景
運動防護員這行業在台灣並不那麼普及,李尚儒分享他在產業之中觀察,職棒球團資源是相對充足的,相較於於早期只有4位防護員,負擔一二軍約60位選手相當吃力,球團如今多已將這數字提升至8位,管理更有效而全面。但若檢視基層,學校體育班分有籃球、田徑等多種專項,但大部分都只聘一位共同防護員,這就比較辛苦一些。
但整體而論,這一行缺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,越來越受到重視,李尚儒笑著說道,學弟妹畢業要找到相關工作應不會太困難。

試著轉念,危機就是轉機
回顧一路走來,李尚儒坦然表示,自己對訓練員工作懷有憧憬,因此當他因職務調動被派遣至於屏東的兄弟象二軍時,心理產生許多負面想法,甚至一度打算離開,「我告訴主管,如果球團有訓練相關職缺,我想要實習看看,但在這之前我沒辦法做訓練的事,只能私底下提供一些經驗。」
到屏東之後,協助受傷選手復健、強化其身體素質,李尚儒給自己一年時間沉澱與重新思考,慢慢有新的體悟。過程更獲得主管認同、拉起彼此信任連結,而後當球團釋出體能教練缺額時,李尚儒在該主管引薦下,循序漸進從二軍磨練起,並在2021年至一軍服務。

防護員與體能教練有何不同?李尚儒以自身經驗說明,在選手受傷之後,防護員的工作是將你恢復到可以比賽;體能教練則更多是增進你的能力,提升運動表現,達到目標成績,「原本是讓選手從0到60或者80,教練是要從80到100。」
※防護員:保護選手遠離傷病,但比較難做到預防(成效比較有限)
※體能教練:可以站在最前線,預防疲勞或者運動傷害
面對人生低谷,如何懷著毅力繼續堅持
而每位從傷病狀態恢復的選手,都曾體會復健時那種無助感,隊友在外面比賽,自己只能在防護室裡做枯燥乏味的練習,日復一日、很現實也很辛苦。若是缺乏陪伴或者心理上的輔導,情緒很容易就會潰堤。
「而且復健過程不可能100%順利,會碰到撞牆期,開刀前那種疼痛感又跑出來,沒撐過去是不是又會回到原點?這種涵蓋身心的不安,很多時候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。」
李尚儒表示,自己會與選手聊聊天,試著幫助他們轉換心境想法,給他信心,讓選手知道這只是一個過程,後面還有目標在等你。當兩者間產生信任,就能比較篤定的照著復健菜單突破撞牆期。

眼前的目標與未來
現階段,李尚儒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訓練系統,有效率地去提升球員體能或者肌力表現,讓新進或者資深選手都有方向依循;未來李尚儒則希望可以幫助這個產業做到傳承,將所學分享給後進防護員、體能教練、基層或者任何一位對棒球有興趣的愛好者。
「每一次失敗,都是找到成功之門的鑰匙。」李尚儒娓娓道來時仍深有感觸,他坦言從防護員到教練時期遇到許多低潮,每次都告訴自己危機就是轉機,現在訓練選手時也謹記以身作則,想想之前跌倒的原因,並作為未來成長的養分與啟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