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對「壺鈴」了解多少呢?大多數人將壺鈴視作重訓訓練器材,卻鮮少人知道它也是一門運動項目。而談到台灣壺鈴運動,就不可不提壺鈴教練、選手曾詠麟。
曾詠麟在壺鈴國際賽事斬獲多面獎牌,2019年在壺鈴運動亞錦賽87公斤級壺鈴兩項及長循環項目上各拿下金、銅牌;2021年在匈牙利舉辦的世界盃壺鈴冠軍賽奪分組冠軍、決賽銀牌。

為了讓這項運動更廣為人知,曾詠麟在推廣上不餘遺力,他自掏腰包籌辦比賽、開設課程、創立協會。曾詠麟坦言,在台灣開創這條路確實是寂寞的,「只有我一個人在做,但沒關係,但我一定會會找到夥伴的。」
曾詠麟穩穩挺住高壓、寂寞,日復一日精進自己、毫不懈怠。臉書牆上滿滿訓練影片,都是他努力的刻痕,即使被人嘲笑:「為什麼要一直做重複動作?」、「這樣沒看頭啦」,他也依然賣力,因為他始終相信,跟隨內心熱情、相信自己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拳擊場出身的壺鈴選手
接觸壺鈴前,曾詠麟過了十餘年的拳擊選手人生,高中曾奪下全中運拳擊金牌,畢業後也自然地進入健身房工作,2012年再赴上海成為拳擊培訓教練。
人生難免有些意外插曲,會全然改變一個人的人生。
2013年,曾詠麟在一個機緣下接觸壺鈴,當時他只做了30分鐘基礎動作,隔天明顯的延遲性肌肉痠痛,讓他對這項運動產生濃厚興趣。「以拳擊運動員訓練水準,應該沒有其他運動可以難倒我,當時就覺得壺鈴真的很特別。」曾詠麟說。
長期姿勢不良、錯誤訓練模式下,曾詠麟2014年底被診斷「腰椎間盤突出」,醫生判定嚴重程度達最高的第4級,時常痛到難以起身、一度要開刀,於是返台治療。
最一開始,周遭有許多人將罪責歸於壺鈴,讓曾詠麟一度萌生放棄念頭,但他最終選擇相信自己所學,「很多資料上面都說壺鈴對身體很好,」甚至將少量壺鈴訓練帶入物理治療療程中,為壺鈴一吐冤屈。復健休養9個月後,他已能做一些輕量重訓。
持續學習拜師,沒有人能無師自通
曾詠麟前前後後考取11張壺鈴國際證照,成為壺鈴講師,但即使已獲講師資格,他仍然謙卑地持續學習,他說:「如果只是教壺鈴賺錢,那不是我的本意。」

2016年,他還向締造16屆世界冠軍紀錄的俄羅斯教練Sergei Merkulin 拜師學習,相隔兩地時就採用線上訓練,2017年也邀請他來台協助組織課程。
「無師自通,那是只發生在英雄角色上的事情。」曾詠麟說,他始終相信錯誤發生,是來自於沒有專業的教練。
為了讓壺鈴的優點被更多人了解,曾詠麟勇敢跨出選手、教練的熟悉領域,一切從零開始學起,他籌辦認證課程,再將認證課程收入拿去辦比賽、活動,學習如何企劃、行銷、拉贊助。
期間當然也有遇上挫折,但對保有拳擊手頑強戰鬥風格的曾詠麟而言,挫折不過是成功的熱身賽,他雲淡風輕地說「沒關係,我總會找到方法。」

除了「陌生開發」外,曾詠麟也積極向周遭親友推廣壺鈴,「我爸本來也都會說『阿這挖袂賽!』但我爸現在都會去公園練壺鈴,跟大家說『我兒子教我這個Swing!』;我跟我媽說練壺鈴跳國標會更漂亮,我媽也會做一下!」談到壺鈴帶給他人的改變,曾詠麟邊說邊輕笑著。
推廣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,從比賽參賽人數就可窺知一二,曾詠麟說,參賽者每年都在增加,2017年僅35人、2018年50人,到2019年辦亞洲盃已達到100人。
用壺鈴讓世界認識台灣
驅動曾詠麟持續不輟推廣壺鈴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熱愛,俄羅斯教練的一席話也是一大原因。「那時教練跟我說,如果我們所有事情都要求結果、回饋的話,那這個世界是無法運作的。就好像清道夫,有些人不是為了薪水,而是為了心靈富足、社會貢獻。」
另一個原因則是不必再揚起中華會旗,而是「能肆意地亮出國旗」,「我當時就有發現,壺鈴運動不是亞奧項目,所以到各個國家參賽,就可以愛怎麼拿、就怎麼拿國旗!」曾詠麟接著爆出3聲爽快笑聲。
一開始只是「支線」的壺鈴運動,逐漸變為「主線」,原來寂寞的路途,在持續拓荒下,漸漸因為有了明確目標、志同道合夥伴而不再寂寞。對曾詠麟而言,壺鈴運動不單只是一門體育項目,是他的熱愛,也是讓全世界能夠認識台灣的好機會。
